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国内的凯龙 > 新闻动态 > 中国军工屡创奇迹,师徒名分彻底反转,俄专家证实:正在学习效仿
中国军工屡创奇迹,师徒名分彻底反转,俄专家证实:正在学习效仿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5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近日联合国乌克兰问题大会上,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驳斥了美国关于“中国援助俄罗斯”的指控。他指出,如果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援助,乌克兰战场的局势绝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,有力地反驳了美国的无端指责。

耿爽大使的强硬回应令人振奋,其言下之意,西方国家严重低估了中国军事工业的进步,如今中国军工实力已超过俄罗斯。

中国若真向俄罗斯提供了决定性援助,这场俄乌冲突恐怕早已胜负分明,俄罗斯军队早就兵临基辅城下,甚至可能在基辅举行阅兵式了,又何至于如今仍陷入旷日持久的僵局呢?

事实上,俄罗斯近期也表示应向中国军工学习,这实际上间接承认了中国军事工业已领先于俄罗斯。

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,俄国家事务委员会专家瓦西里·卡申近日接受采访时指出,俄罗斯正积极借鉴和学习中国军事工业的先进经验。

瓦西里·卡申在采访中对中国军工企业印象最为深刻之处,是其多元化发展战略,而这“多元化”的核心,其实就是“军民结合”四个字。

卡申指出,中国大量军工企业并非只专注军品生产,也积极参与民用市场,甚至很多企业的民用产品产量超过军品。这使它们能够自负盈亏,不完全依赖军方订单,这种“双轨制”模式显著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。

卡申作为苏联时期过来的人,对如今的局面表示羡慕也情理之中。众所周知,苏联时代,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,过度发展重工业,特别是军事工业,严重忽视了民用工业发展。这直接导致民用品匮乏、质量差,军工企业又过度依赖军方订单,形成恶性循环。

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,严重拖累了继承自苏联的优秀军工企业。国防部对这些企业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,任其艰难求生。

庆幸的是,这些老牌军工厂依靠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技术和产能,成功地从中国、印度等国际客户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利润维持自身运营。然而,这同时也让俄罗斯军工产业对国外市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,与苏联时期主要依靠国内军队相比,其抗风险能力反而下降了。

俄罗斯军事工业现状一个突出特点是:除了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这些核心项目外,其余项目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订单。像T-90坦克、苏-30战斗机和米格-29K舰载机等,因为拥有海外客户的投资,发展得都比较顺利。反之,那些缺乏国外订单的项目,例如22350护卫舰、苏-57战斗机、T-14坦克和AK-12突击步枪,进展就显得缓慢拖沓。

俄罗斯军工产业目前面临严峻挑战,其发展模式严重依赖于军方订单和对外军售,这种局面显然是不健康的,长此以往将会带来极大的风险。

俄国防部近年来为战争所需投入巨资,军事工业表面一片繁荣。然而,这种依靠战争刺激的短暂繁荣难以持久,一旦战事结束,其深层次问题将迅速显现。

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瓦西里·卡申提出的“军民结合”模式,这也是大多数知名军工企业普遍认同的最佳方案。这并非中国独有,事实上,许多国际知名军工企业也都积极发展民用产业,以此形成良性循环。

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例,它不仅生产军用飞机,还涉足民用飞机领域;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则拥有庞大的太空宇航部门;就连知名的枪械制造商西格绍尔公司,业务也拓展到了牛奶包装盒的生产。可见,一些大型军工企业为了多元化发展,其业务早已触及各行各业。

卡申向记者强调,他们高度关注中国军工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的经验,虽然这些经验无法完全照搬到俄罗斯,但他们正在积极借鉴学习。

瓦西里·卡申并非首位洞悉中国军工产业优势的俄罗斯专家。事实上,他所在的俄罗斯国家事务委员会近期已发布题为《中国2049:未来学分析》的报告,专门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军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。

这份报告高度评价中国近年来军工领域的显著成就,海军建设尤其突出。中国造船业十年来为海军提供了大量先进战舰,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

这份报告预测,中国海军发展速度如此之快,到2049年,其综合实力或将与美国海军不相上下。

坦白说,这种评估略显保守,俄罗斯专家仅关注中国海军实力的快速扩张,却忽略了美国海军的衰落。美国去工业化导致的造船业困境,使得其海军正经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:老旧舰艇超期服役,新型舰艇建造进度严重滞后。如此发展下去,到2049年,美国海军规模很可能远不如现在。

俄罗斯专家的保守估计,其实也情有可原,毕竟俄罗斯海军目前状况不佳,这多少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判断。不过,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军工实力的强大了,这至少是积极的一面。

中国军工起步于苏联的技术援助,苏联解体后,我国持续引进俄制武器装备和技术,有力推动了自主军工技术发展。例如,歼-11/15/16战斗机、歼-10战斗机的发动机、04A步战车的武器系统以及054A护卫舰的雷达系统等,都深受苏/俄技术影响。因此,过去曾有人将中国军工比作俄罗斯的“学生”。

如今,中国军事工业已远远超过俄罗斯,不再是简单的赶超,而是全方位、多领域地领先,甩开了曾经的老师傅。

对俄罗斯而言,从中国军工产业学习的东西,绝不仅仅局限于军民融合这一个层面。

鉴于合作共赢的最大化,最佳途径或许是效仿建国初期苏联援助中国模式,对俄罗斯进行全方位、手把手的工业技术指导,实现其民用和军用工业的彻底革新。

俄罗斯显然不会接受这种方案,因此,当前这种“能学多少学多少”的做法,可以说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。